image

Ming202 @Ming202

现阶段来说,市面上性能最好、处理速度最快的公链也仅仅只能把区块确认速度降到5-10秒。因此,任何公链号称自己的交易处理速度能达到百万、千万级别TPS,也不可能实现1秒到账,众所周知的中心化支付宝实际TPS也只有百万级别,因为中心化钱包只运行在数据库上,不需要经过节点的广播,所以无需等待区块确认,几乎能实现秒到。而链上转账需要通过节点广播和链上发送所以这就是链上钱包上转账会出现延迟到账的情况。

image

公链最直接的体现除了区块浏览器,就是运行在链上的去中心化钱包。
去中心化点对点交易以及分布式账本是区块链的特性,去中心化钱包,支持点对点交易,通过钱包地址可在链上查询到全部转账信息,也可查询地址相关资产余额,私钥由用户自己保管,资产存储在区块链中,除了私钥拥有者,任何人都没有支配资产的权限。

image

孟岩:您对于有勇气参与这一次稳定币和 RWA 大潮的中国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吗?

肖风:这个问题我最近被问得比较多。我想说,今天站出来的创业者,确实比前几年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正因为门槛提高了,也说明这个行业开始进入真正的建设期。我的一些建议也比较朴素,归纳起来五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出海。这波浪潮是全球性的,你必须要走出去,走进时代的风暴眼。到美国去、到香港来、到新加坡去、到迪拜去,这些地方正在成为全球稳定币和 RWA 的创新前沿。你要参与,就不能患得患失,就要在风浪里搏杀,在规则正在制定的地方抢占位置。
第二是正心。行业的游戏规则变了,过去那种发个币就暴富的路径已经走不通了。现在是一个比拼真实用户价值和应用能力的时代。你做的每一个产品、设计的每一个模型,都要问一句:是不是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是不是能创造新的效率?只有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的项目,才会被这个时代留下来。
第三是学习。不光是学技术、学合规,更要学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框架。你不能用 Web2 的思维做 Web3 的事,也不能用发币割韭菜的思维在稳定币和 RWA 时代里投机。这背后是一整套新的范式,要持续学习,不断打破自我。
第四是抱团。在这个新阶段,中国创业者一定要抱团合作,不光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是为了资源整合、相互学习、甚至彼此监督。这也是构建行业新秩序的开始。我们过去吃过“币圈混乱”的亏,那些教训不能再重演。现在正是重建秩序的起点,需要大家共同来塑造一个健康的生态。
最后是开放。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开放、透明、公平的协作网络,这是区块链的灵魂。要用区块链的精神来参与稳定币经济和 RWA,来做区块链的创新。
就这些,不算大道理,希望对还在思考是否要投身这个行业的创业者,有一点启发。

CZ 明确预言,未来 DEX 交易量必将超越中心化交易所(CEX)。这是因为 DEX 用户掌握私钥,资产存储于个人钱包,交易记录上链可查,兼具交易自主性与透明度。并且,部分 DEX 通过创新技术实现匿名 KYC,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为交易安全与自由提供坚实保障。

Web3 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一代互联网形态,核心是将互联网的“中心化”架构转变为“去中心化”,让用户真正拥有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
- 去中心化:数据和服务不再由单一公司(如谷歌、Meta)控制,而是存储在分布式网络(区块链)中,避免单点故障和数据垄断。
- 用户掌控数据:用户能自主管理个人信息、数字资产(如虚拟身份、NFT),并决定是否授权给第三方使用,而非平台强制占有。
- 价值互联:通过代币(Token)等机制,用户可直接参与平台建设并分享价值(如通过内容创作获得收益),打破传统互联网“平台赚钱、用户免费贡献”的模式。

Web2.0 (大约2004年至今):可读可写的互联网 / 社交网络时代
· 特点: 动态网页,用户生成内容(UGC),社交媒体、博客、维基百科、视频分享平台兴起。交互性大大增强。
· 用户角色: 主动参与者、内容创造者。
· 核心问题: 中心化平台控制。虽然用户创造价值(内容、数据、注意力),但平台(如Facebook、Google、Twitter等)拥有并控制用户数据,通过广告等模式获利,用户对自身数据和创造的价值缺乏真正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平台充当了受信任的第三方中介。

普通人参与Web3的方式
第一,撸空投,零撸或者交互,基本零成本
第二,定投,看好某一个数字加密资产,做定期投资,熊市买入,牛市卖出,需要少量投入
第三,知识变现,输入观点,输出价值,积累粉丝,变现就变得水到渠成(ip变现,广告变现,付费咨询变现,课程变现,交易所推广注册变现,社群变现……)
总体而言,要在Web3领域持续赚钱需要对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Web3是什么?
Web3的本质是价值归属权的重构。在Web2时代,你的每一条点赞,每一段视频,每一段内容都是在给平台免费打工,但在web3时代,你的数据,身份,资产都将成为你真正的财富。它意味着你不再是内容生产的工具,而是规则的贡献者,你不再是流量的被剥削者,而是价值的拥有者。这是一场从支配到拥有主权的财富革命,你看懂的越早,就会在未来的数字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共识机制判断一条链的去中心化程度
上一期我们讲了:判断一条链是不是去中心化,第一步要看节点门槛,你能不能自由加入、能不能运行节点。但能加入并不代表你能记账。决定“谁来记账、怎么记”的,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

简单理解,你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个大家一起写的账本,节点,就像每个人手里拿着这本账本的副本,负责校对、存档、广播;那共识机制就是“定规则的人”,决定这本账到底谁来记,怎么记,出错了怎么办。

去中心化的区块链,通常会采用 PoW(工作量证明)或者 PoS(权益证明) 这样的机制,让全球参与者都有机会竞争出块,整个流程是开放的、透明的。

比如比特币的 PoW,就是让矿工通过算力竞争来争夺记账权;而以太坊现在的 PoS,则是通过质押 ETH 来选出验证器,轮流提议和验证区块。

这两种机制虽然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哪个组织能直接决定谁来记账,也不能随便篡改账本,保障了网络的去中心化。

那怎么判断一个链的共识机制是真正去中心化呢?

1、很简单,你可以去查看它的区块浏览器,看它的出块地址是否多样化,有没有长期由同一批机构垄断出块。

2、或者查它的技术文档,看有没有明确说明采用了哪种共识机制,是否支持公众质押、开放竞争。

反过来看,有些联盟链,它根本就没有什么 PoW 或 PoS,而是直接指定几个“节点机构”轮流出块,像企业轮流排班一样。这种共识机制,本质上就是集中控制,谈不上什么去中心化。

所以,节点门槛看的是“能不能加入的问题”,共识机制看的是“谁来主导”的问题,这两个维度合起来,才能看清一个链的底色——到底是真去中心化,还是伪装出来的去中心化。

“那除了节点和共识机制,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能忽视——就是代码是否开源。因为你运行的节点、用的规则,最终都会写在代码里,下一期我们聊聊代码开源。

欢迎加入社区
欢迎进社区微信:BQ221858
​欢迎关注微博:@QuarkMing202
欢迎关注推特:@xian202766693

image

从节点加入门槛判断一条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
如何判断一条区块链是不是去中心化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它有没有任何一个单点,可以随意更改规则或者控制网络。 那具体该怎么判断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着手。

第一要看它的节点加入门槛

公链的基本特征就是——任何人都能运行节点。比如比特币、以太坊,你有台电脑、下个客户端,就能把全链数据同步到本地,变成这个网络的一份子。

那节点在区块链中的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就像区块链的守护者,负责保存、验证、广播交易数据,保障网络能正常运作,不被单点控制。

比如比特币目前有 2 万多个全节点、几十万矿工。理论上,只要有 1 个全节点 + 1 个矿工,比特币链就能继续活下去。
以太坊也一样,有 100 多万个验证器、1 万多个物理节点。最差情况,只要还剩下1 个验证器 + 客户端节点,这条链也能延续下去。

节点加入门槛是判断区块链去中心化的重中之重,你像联盟链、私有链,它的节点可不是你说开就能开的,得拿授权、签协议,才准你加入——它不属于你,也不属于任何用户。

所以下次遇到一个区块链项目,你就去看它的官网或者文档,找找有没有节点运行教程,或者是搜索节点地图,看看它的全球节点分布情况。

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去中心化不是应该看节点数量吗?为什么要看节点加入门槛?因为节点数量是结果,而节点加入门槛才是本质机制。

举个例子,一个区块链节点有10万个,看起来好像很去中心化,但如果这些节点全是某个公司部署的、用户无法自行加入,那其实就是“集中控制”的假去中心化。

再比如,另一个区块链节点只有1000个,但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下载客户端加入网络,运行节点验证区块,那它就是真正开放的、去中心化的。

所以看节点门槛,其实是在看这条链,是不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下一期,咱们来讲第二个判断维度:看这条链的共识机制,它是如何决定“谁来出块、谁说了算”的。

欢迎加入社区
欢迎进社区微信:BQ221858
​欢迎关注微博:@QuarkMing202
欢迎关注推特:@xian202766693

image